▌恶意劝酒人造成人员伤亡需要承担更重的民事责任 现有案例中尚未出现针对恶意劝酒民事责任的判例。其实从法理上看,当事人有明显恶意劝酒的行为造成受害人伤亡的情形无疑需要承当更重的民事责任。 从实践来看,恶意劝酒需要面临证明难题——原告方很难举证证明。北大法宝中原告主张被告有“恶意劝酒”故意的15个案件无一例外都被法院否定,原因正是因为证据不足。 不过从目前网络流行的六斤哥、七斤哥、八斤哥喝酒的视频来看,周围微观的共饮人很难说没有恶意劝酒的故意。(没有看过可以去看相关视频) 许多共饮人使用了戏谑、激将和调侃的语词,比如“行不行啊你?!”“不行别喝啊!”“喝不完不丢人!”,若视频中饮酒的主人公真发生意外,那么这些流传出来的视频就会成为恶意劝酒的最好证据。俗话说得好,No Zuo No Die, Why You Try? ▌劝酒还可能会引发各种刑事血案 劝酒除了引发民事赔偿之外还可以引发各类刑事案件。 在北大法宝案例数据收录的刑事司法判例中就存在因“劝酒”而导致的流血冲突。从类型来看,“劝酒”引发的案件主要集中在危害公共安全罪、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侵犯财产罪和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五种类型的犯罪中。 首先,因为“劝酒”发生口角进而斗殴并造成人生伤亡的案例在司法实践中并不鲜见。这占到所有因“劝酒”而引发刑事血案总数的81%。具体来看,罪名又主要分布在故意伤害罪和故意杀人罪两个类型之中。因为劝酒导致口角而形成的故意杀人案件占总数的9%。 其次,因为“劝酒”而引发的寻衅滋事和聚众斗殴犯罪也占到总数的16%。 最后,“劝酒”还可能“劝”出危害公众安全的犯罪。在北大法宝的数据库中记载了数起犯罪人因为朋友劝酒无法拒绝,最终醉酒后驾车的犯罪,犯罪嫌疑人最高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五年。 与相关民事赔偿相同,河南也是北大法宝数据中“劝酒”引发刑事血案最多的省份。根据该案例数据库显示,所有“劝酒”引发血案中有50%发生在河南省。紧随其后的是浙江省和广东省,分别占到“劝酒血案”总数的8%和6%。 总之,作为中国人情往来重要“战场”的酒桌也并非法外之地。聚会参与人彼此都有最低限度的注意义务。作为聚会的组织者则可能在法律上被赋予更重的注意义务。尽管成年饮酒人对自身安全有最高的注意义务,但劝酒人也需要在有过错时承担相应的责任,尤其是存在恶意劝酒的情况时,劝酒人则需要承担更大比例的责任。 |